《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9  |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嗜(shì)学:喜爱学习。 
 
  俟(sì):等待 
 
  屣(xǐ):鞋子。 
 
  衾(qīn):被子。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文中指香气。 
 
  裘葛(gé)之遗(wèi):裘(冬衣),葛(夏衣),遗(送)。 
 
②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 名词作状语)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名词作状语) 
 
③通假字 
 
  四支僵劲(“支”通“肢”)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都是借的意思) 
 
2.句式解析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撰长书以(之)为贽(省略介词宾语,“之”代这封信。) 
 
岂他人之过哉(岂……哉?哪里是……呢?固定句式。) 
 
3.难句解析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③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内容主旨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2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写作手法】 
 
这篇赠序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见【内容主旨】和【写作手法】 
 
    二、 
 
     1.以衾拥覆(用,介词)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3.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5.约以连兵大举(用,介词) 
 
     6.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往,介词) 
 
     7.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凭,介词) 
 
     8.欲要篡以归(而,连词) 
 
     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在,介词) 
 
    10.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在,介词) 
 
    三、1.庐陵(籍贯)文(姓)天祥(名) 
 
        2.东阳(籍贯)马(姓)生(长辈对晚辈或弟子,门徒的称呼)君则(字) 
 
        3.左(姓)忠毅(谥号)公(对男子的尊称) 
 
        4.督相(职位)史(姓)忠烈(谥号)公(对男子的尊称) 
 
        5.马(姓)副使(官职)鸣騄(名)、任(姓)太守(官职)民育(名)及诸将刘(姓)都督(官职)肇基(名)等皆死。 
 
豫州(刘备曾占据的地方) 
 
        7.庐陵(籍贯)萧(姓)君(尊称)圭(名)君玉(字),长乐(地名)王(姓)回(名)深父(fǔ字),余弟安国(名)平父(fǔ字),安上(名)纯父(fǔ字) 
 
        8.阁卿(官职)因之(字)吴(姓)公(尊称),太史(官职)文起(字)文(姓)公(尊称),孟长(字)姚(姓)公(尊称) 
 
        9.南海(籍贯) 
 
从以上注解可以看出,古人在书写人的姓氏时,可在人名前加上籍贯,说明此人是某地人,如①②⑦;可以在人的姓和名中间加上官职,如⑤⑧;可以用谥号代姓名,如③④;可以用籍贯代姓名,如⑨;可以用占据之地代姓名,如⑥;可以籍贯、姓、名、字都写,也可以省用,如④。 
 
有关资料窗 
 
    1.关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已的见解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宁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