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8-27  | 
 
 
 友情至上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三  板书设计 
 
           
 
   
 
      乐府诗       卖 炭 翁   
 
                           白居易 
 
      
 
                       外貌 —— 烧炭艰辛      悲                              
 
       卖炭翁         心理 —— 矛盾反常            (同情)              社会 
 
        |对 |          行动 —— 运炭艰辛      苦                         
 
        |   |    
 
        |比 |          “翩翩”——趾高气扬                     宫 掠     黑暗      
 
       宫  使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     市 夺 
 
 作者邮箱: lxss2001@163.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