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教学反思及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2-17  | 
 
 
 《强项令》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提到了对话,谈话与对话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谈话的导演、主角都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甚至只是群众演员,仅是参与者。对话则完全不同:对话双方完全平等,教师没有预定的答案。教师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提供对话的话题。话题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宽,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简化了教学头绪,有时候整整一堂课甚至只有一二个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教师和全体同学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能以倾听、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学生获得的认识要更多元化。这样,在对话的情境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也明确了:首先要精心营造对话氛围,其次要组织好对话过程,使师生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再次要调控好对话方向,使师生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从谈话到对话,不仅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本身没错,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显得单一———从教师处获得,使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传授知识的角色,在忙于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做反思、机械讲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型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部分教学实录 
        归纳人物形象 
    师:预习得真不错,你们看过著名的京剧的经典剧目《强项令》吗?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看过。 
    师:别遗憾,我呀,这儿有一本课外书,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同学们看一看,哪些画面最能打动人? 
    (学生观看屏幕) 
    师:刚才小人书中最能体现“强项令”中“强”字的有哪几幅? 
    生:第8、10幅。 
    师:画面中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生:“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生:“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生:我认为集中体现在“主即还宫诉帝……终不肯俯”这一部分。 
    师:自读这一部分,你觉得哪些描写“强”的语句是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刚才有位同学说过读书要有感情。是呀,带着情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就这些描写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从题目“强项令”可以看出,应该读出一种阳刚之气,读出一种赞赏之情。 
    生:第2段还可以以伤感的语气读。 
    师: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洪亮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几句。 
    (一生朗读,教师播放乐曲《包青天》。) 
    师:(指导读出阳刚之气)选一处作精彩描述。 
    生:……董宣再说这些话时应该是怒目圆睁,目光中充满正气,令坏人望而生畏。 
    生:董宣在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时必定是昂首挺胸,鼻梁上仰,好似宁死不向权贵低头的“卧虎”。 
    ……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两幅画面和文中的相关语句,发挥想象力,把董宣的外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归纳出董宣的形象: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清廉公正,秉公执法。) 
    师:请大家齐读,让我们再次感受董宣的崇高形象。 
    师: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董宣这个“强项令”的“强”……最后一段却写了董宣死后家中贫困的情况,这会不会削弱了董宣的“强”? 
    生:不会。 
    师: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我说不上来。 
    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董宣死后家中藏有万贯家产,那他还敢不敢格杀主奴,能不能血谏并宁死不屈? 
    生:哦,我懂了,因为他清正廉洁,所以他才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师:这叫做无欲——— 
    生:(齐答)则刚。 
    师:对!这是“强项令”之所以“强”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强化了董宣的“强”,丰富了人物形象。(板书: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无欲则刚。) 
    师:正因为董宣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使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家从文中可以看出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光武帝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反而“赐钱三十万”。 
    师:这说明刘秀是个怎样的人? 
    生:善于识别人才,知错能改,是位明君。 
    生:我不这样认为。 
    师:哦,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光武帝最终改变态度,恐怕是因为他意识到董宣说得有道理,如果执法不严就会危及皇权统治,他是迫不得已。 
    生:我赞成这个看法,因为我们学过的历史告诉我们,东汉初年豪强权贵仗势妄为,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统治,洛阳城里的情形更厉害。光武帝最终改变态度可能也是想利用董宣的刚正不阿来削减豪强势力,维护皇权。 
    师:你能将历史知识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有理有据,谈得非常好!这说明你读书读出了自己的个性见解!这一点我们要坚持。 
读后质疑,读出个性见解 
    师:学贵有疑,我们应该像刚才这几位同学这样养成思考质疑的学习习惯。 
    师:我们分小组布置任务,每10人负责一处质疑。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提出有见解的问题,二是说出本小组释疑的途径。 
    生:我们提出的质疑是: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这是不是越权执法或者违法执法? 
    生: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得知“旧时代把行凶、拒捕或违犯禁令的人当场打死,称作格杀。对于上述行为,不以杀人论罪,故称‘格杀勿论’。”所以,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在古代那种环境下是可以的。因为古代的“法”与“执法”同现代的“法”与“执法”不同。 
    师:更为重要的是湖阳公主的家奴在白日杀人,又加上湖阳公主把家奴藏匿于家中这些事都在董宣杀奴之先。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假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定会遭多方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正体现了董宣的——— 
    生: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师:但如果从我们现代的法制观念来看,董宣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的行为违背了现代“法”与“执法”的程序。这是我们务必要弄清的。 
    生:我们提出的质疑是:董宣死后,光武帝“诏遣使者临视”,究竟是监视还是慰问? 
    生: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得知“朝臣中二千石、将军,使者吊祭,郡国二千石、六百石以至黄绶,皆赐常车驿牛赠祭”。所以光武帝“诏遣使者临视”是高级官员死后朝廷对其祭拜和对家属的慰问。 
    师:也正是因为“诏遣使者临视”,才了解董宣死后“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的景况。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董宣——— 
    生:廉洁奉公。 
    师:这样写使董宣这个人物现象更加丰富,这种写法叫——— 
    生:侧面描写。 
    师:这也是人物传记的常用手法。 
    生:我们这一组提出的问题是:“帝令小黄门持之”中的“小黄门”究竟是什么官,为什么叫“小黄门”。 
    生:我们通过翻查《辞海》等资料得知:“在宫内侍从皇帝、传达诏令的官员,为首的称黄门侍郎。后汉时黄门多由宦官担任,通称宦官为黄门。小黄门,即小太监。”我们对“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中“苍头”还有疑问,不知哪位同学能够释疑? 
    生: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苍头”是汉代奴仆的通称,资料中说:“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 
    生:谢谢! 
    师:同学们能够借助工具书、注释、网络等资源理解课文并能提出疑问,说明同学们有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我们要坚持下去。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