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预习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提示】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朗读课文】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朗读课文】 
复习 
【思考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得道者”  )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