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俗文化——吆喝的种类、内容和意蕴,把握课文脉络,了解作者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 
三、过程与方法: 
激趣导入——问题导学——探究互动——拓展引申 
【导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列举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沿街呼唤、在门口叫卖的吆喝声,并说说自己听完的感受,比较一下它与媒体产品广告有什么异同点。 
二、问题导学: 
1、 本文属什么文体?为什么?全文分成三部分内容,怎么分? 
    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散文。因为文本介入了人物以及情感体验。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2、  品读1—3段,思考解答:英国诗人凭什么把北京小贩叫卖声称作“街头管弦乐队”? 
3、  品读4—10段,思考解答:(1)画出相关的时间词语,理清写作顺序。(2)吆喝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卖什么的特别多?作者对这些吆喝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4、  品读5—14段,思考解读:作者是分别按照什么标准给吆喝分类的?分出哪些类别? 
5、  面对复杂多样的吆喝,作者这样选材、安排结构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怎么写? 
6、  老师补充介绍其他的民间吆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