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绍兴县柯桥小学教育集团 鲍国潮 
 
一、解读: 
这是王维20岁左右时写的一首思乡诗,此时他离别故土已有5个年头了。重阳佳节之时,目睹着人们在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中尽享天伦之乐时,年轻的他起了乡愁,直抒胸臆,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广为传唱。 
此诗明白如话,似乎一读就懂,人教版新教材将其安排在三年级,浙教版安排在六年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应生成怎样的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这就必须从文本深处揭示它的情感力量。 
在本诗貌似平淡无奇的字词下,涌动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接点明主旨“倍思亲”是加倍的思念亲人,说明思乡情感之浓烈,但是前面加一“每”字,将诗意向纵深有力一推,表达了诗人越趋越浓的乡愁,这种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的手法,使这一浓烈的情感日常化,似乎违反了诗歌讲究用形象说话,用意象表情的特点,显得过于直白,那么何以使本诗千古传唱呢?答案就藏在其余的诗句中。 
首先看“独在异乡为异客”。按一般的诗歌写作手法,一句诗中不会出现相同的字,此句中却用两个“客”字。“异”字重复使用不仅是诗歌平仄的需要,更是因为将两个“异”字用在同一句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异地”感,作者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异乡客”,是那样地格格不入,正是这种“异地感”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更加浓烈。 
其次看“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相隔万里,路远迢迢,难免相思,然而在古代通讯很不发达的情况下,“遥”便不可能“知”。但作者在这里却自信地告诉读者,他完全知道兄弟们此刻一定在登高,为什么?一则是因为佳节,二则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家庭生活积累的亲情给了诗人想像的自信,所以此句透出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无限怀念,更加强化了“倍思亲”的主题。这种化“不可能”为“可能”,以非常态生活入诗,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量。 
再看“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变换视角,以家人的身份进行想像:在人人头插茱萸登山之时,突然发现独独少了一个人!这一个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一想像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和原创性,此后,杜甫在《月夜》等诗作中也用过类似手法。 
二、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熟读本诗,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揭示本诗蕴藏的强烈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领悟本诗语言文字的内在张力,如“每―倍”、“异―异”、“遥―知”、“遍―少”。 
3、以“思乡”为主题拓展,一方面回忆过去学过的思乡诗,另一方面增学《宿建德江》,以“思乡”为题使学生的古诗学习得以结构化。 
三、预设: 
| 
 目标  | 
 活动  |  
| 
 1、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题  | 
 1、说“九”字成语,领悟“九”在古代表示“多”,进而了解古代重阳习俗。 
2、读诗题,着力于“忆”字。  |  
| 
 2、熟读本诗  | 
 1、第一次读: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第二次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3、第三次读:读出自己的感情。 
4、小结。  |  
| 
 3、深入揭示本诗的情感力量  | 
 1、寻找最能表达诗歌情感的诗句,突出“每―倍”。 
2、揭示“异―异”、“遥―知”、“遍―少”的内蕴。 
3、开展想像性活动。 
4、回忆学过的思乡诗。  |  
| 
 4、以《宿建德江》为载体拓展, 
迁移读诗方法。  | 
 1、出示《宿建德江》 
2、朗读,直至读通、读熟。 
3、用“矛盾法”自学本诗。 
4、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