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 
编写:李德标 审阅:张丽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  
一、基础训练 
1、《曹刿论战》选自 ,这部书传说是 时期 根 
据鲁国史料编写的 体史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小惠未徧 (   )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⑶神弗福也 (   ) ⑷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⑸望其旗靡 (   ) ⑹小大之狱(   ) 
⑺小信未孚 (   ) ⑻彼竭我盈(   ) 
⑼忠之属也 (   ) ⑽何以战(   ) 
⑾弗敢专也 (   ) ⑿既克,公问其故(   ) 
4、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⑴ 既克,公问其故( ) ⑵ 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 
  ⑶ 曹刿请见( ) ⑷ 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⑴ 神弗福也( ) ⑵ 忠之属也( ) 
⑶ 公将鼓之( ) ⑷ 公与之乘( )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再而衰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⑤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二、课文理解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2、结合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⑵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⑶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⑷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长勺之战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⑺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三、拓展阅读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