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学习目的]: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  
2.语言运用的技巧  
难点:  
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通感的运用  
[教学设想]:  
1.预习提纲:  
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  
3.加强朗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  
2.简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学生看投影上的画面,听配乐朗读,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课后练习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2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学生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补充:  
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③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④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想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课后练习一 
六、讲读第二部分: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荷塘周围的树(6)                 漫步——思索(线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   脉脉(态)    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课后练习二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课后练习三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结合课后练习四) 
 动和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两个基本形态,写景时“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自然更乐意”(朱自清《欧游杂记》自序)。的确,《荷塘月色》中的静物动写,就达到了动静和谐的艺术境界。试看例句(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儿的一个“泻”字,化静为动,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嫩欲滴的动态美感;再加上“如流水一般”的形象比喻和“静静地”修饰语,准确地表现出月光象流水一般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静谧的美景。再看例句(8)“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其中一个“出”字,也是化静为动的好词。叶子出水与舞裙开展,这似静似动、动静互相映衬的画面,使荷叶的动态美获得了极其逼真的表现。还有例句(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黑夜的星星。”这其中“点缀”二字的选用,也显示了朱自清先生化静为动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原来是满地绿叶,白花偏零落稀少,当然难如人意;现在呢,一些白花随着“ 我”的目光,在满地绿叶中着意镶点,这当然也就特别的富有情趣   
第一、喜欢用叠词以表情达意, 
  第二,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选段有一系列的叠词“曲曲折折”、“层层”、“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叠词一般都是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而形成的音韵美、音乐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第三、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如: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它们传神的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重重”写出了树的繁多和茂密。“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隐隐约约”写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同时,这样写,也照应了文中第二段的“蓊蓊郁郁”的树及“阴森森”的小路。  
  第四、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自己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这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作者他渴求着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宁静,所以想出去寻找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又不容他去,因为他是具有良知的爱国者,不能对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置之不理,甚至怕惊起了家人。表面上写的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同理,“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他“但愿长醉不愿醒”,不愿意从梦中醒过来。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归纳字词  
2.背诵4-6小节。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导入新课2: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   、静   、悲凉 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 “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 ? 以情驭景 ? 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提问1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分析: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提问13、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情 景 交 融 
  
                    秋  院              清 
  
                    秋  槐 
  
       秋  味       秋  蝉              静 
  
                    秋  雨 
  
                    秋  果            悲  凉 
  
                    形                 神 
  
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和情趣,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中表现力极强的语句,特别是主观感情色彩极浓的语句。 
  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妙处。学生作答只要涉及听觉、视觉和触觉,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就可以,不必求得一致见解。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参见“课文鉴赏说明”。[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