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2篇)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8-04-05  | 
 
 
   
  本课教学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 
 
  1、主导线索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2、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第二篇: 
  
  一直以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字词教学大都成了“浮光掠影”的点缀。其实阅读教学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怎样让字词教学与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字词教学不孤立,显得丰满,学生呢,又学得轻松有效,这是我一直以来所思考的。 
  《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比较经典的课文,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把第一教时的教学内容定为初读课文检查,学习第一、第五段。在教学中我力求融字词、句段与体验情境、化话为画、想像还原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一张纵横交织的立体网。 
 
  一、扣词,化话为画 
  对低段孩子而言,他们对字词的感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就如“珍珠”一词,学生的脑海里所蹦出的印象仅仅是停留在很美,是一串串的,而让学生体会到星星像珍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具体操作时,我先让他们自己边读句子,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通过教师的随机朗读指导,强化感悟“珍珠”,让孩子的语言感觉敏锐起来。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再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对这一个词语进行迁移运用,显得顺理成章。而对“珍珠”一词的写字教学,我也巧妙地把它安排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使学生觉得写字也是充满着诗情画意般的美。 
 
  二、扣词,读懂文句 
  “撒”字是本课中的一个生字,通过对这个字的理解能辐射到整个句子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时,第一步,我先把“撒”字换成“排”,让学生对“撒”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它不像“排”那么整齐划一;而后,我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是提手旁加一个“散”,使他们对这个字的字义有个感知;紧接着我就用肢体语言和情境描述,让学生的脑海里联想星星一颗颗“撒”在天空的画面;然后我再出现一幅星空图,让真实的画面与他们的想像印证一下。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撒”字的形象、意趣、情致和色彩之后,他们再去读这个句子时的感受是鲜活的,灵动的,更好地促进了对句子的理解。 
 
  三、扣词,训练表达 
  最后一个段的生字比较集中,出现了“张衡”“汉朝”“天文学家”等几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如何让这几个词语成为孩子脑中深刻的记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他们自由读,“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激起孩子的求知欲,读完之后他们会说“张衡是汉朝人”“他是著名的天文学家”等。然后通过老师的简单介绍了解汉朝年代的久远,从字面猜想“天文学家”的含义,让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印象有了一个清晰之后,我就出示张衡的画像,请学生用多种方式把这几个词语连起来介绍张衡,从而使抽象的词语变成自己能熟练操作的语言,同时促进了孩子的对信息的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让他们明白原来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多好!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几个点的落实应该还是有成效的。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后,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去思考: 
 
  1、我创设了很多的情境想让孩子去感受夜晚星空的美丽,以及作者描述时的语言是多么形象,但在朗读时,学生的感觉没有充分地渗透和表现,我却未及时进行点拨或范读,回过头想想总觉得这句话的美感、亮度表现得还不够。当时在学生朗读时,我是察觉到了,也想到过范读,可又怕耽搁后面的教学便掠过了。这说明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主要是有种被教案所束缚的感觉。 
 
  2、在教学中,随着各个环节的展开,每个教学点的画面恰到好处地出示(这是我的自我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但这样的画面多了,到后来体会并演示动词时,学生好像有点疲惫了。我在想,阅读教学时外在的刺激过多可能会削弱对文本的感受,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3、最后一个环节,在语境中用“珍珠”说话后进行书写练习,是不是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再现这个词,想想字形,尝试记忆,然后我再进行指导会更有效。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