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张衡传》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员径八尺    通    ,                          
(2)形似酒尊    通    ,                           
(3)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游于三辅                         
(2)遂通五经                         
(3)公车特征拜郎中                         
(4)再迁为太史令                         
(5)又多豪右                         
(6)视事三年                         
(7)上书乞骸骨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公车特征拜郎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征 
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 
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______________ 
④旁征博引______________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 
(2)观 
①观太学______________ 
②大王见臣列观______________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2)衡少善属文                         
(3)妙尽璇机之正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自王侯以下                         
②以精铜铸成                         
③验之以事                         
④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2)于 
①游于三辅                         
②虽才高于世                         
③权移于下                         
    (3)因 
①因入京师                         
②因以讽谏                         
③伺者因此觉知                         
④衡因上疏陈事                         
(4)乃 
①十年乃成                         
②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 000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唯一学府。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C.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D.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隋唐以后称“辅”。 
B.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C.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蓟。”后称皇帝初即位或官员到任为“下车”。现泛指停止某人的工作或者被解雇之义。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答案与解析 
1. (1)“圆” 圆周。 (2)“樽” 酒器。 (3)“擒” 擒拿,捕捉。 
2. (1)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2)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3)汉代官署名。 (4)升官。 (5)豪族大户。 (6)官员到职工作。 (7)大臣年老请求辞职。 
3. (1)特,特地;征,征召,是两个词。 (2)篆,篆文;文,花纹。 
4. (1)①应验。 ②表现。 ③出征。 ④寻求。 ⑤征召。 
(2)①学习。 ②宫殿。 ③景象。 
5. (1)意动用法,以……为奇。 
(2)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3)尽,形容词作动词,研究;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6. (1)①表示范围。 ②用。 ③拿,用,凭着。 ④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2)①在,从,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③向。 
(3)①接着,继续。 ②用,凭借。 ③依靠,凭借。 ④于是。 
(4)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②于是,就。 
7. (1)被动句。 (2)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8. (1)邓骘认为他才华出众,多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解析】 “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让公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解析】 “雅”译为“素常”,“征”译为“征召”,“拜”译为“任命,授予官职”。 
9. (1)A 【解析】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2)C 【解析】 泛指停止某人的工作或者被解雇的词语是“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