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人论世 
(1)作者生平: 
闻一多(1899年—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县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        。1923,出版第一本新诗集       。1928年1月,诗集      出版,显示了闻一多思想感情向       的深化,而且真正体现了他的新诗       主张。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       的美(音节),       的美(辞藻),并且还有       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        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                 ,下午,被国民党特务开枪射击,闻一多头部中弹身亡。2009年,         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         的序诗。 
  
二、诗作品读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诗人将自己比做        ,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诗歌着眼于红烛的        ,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     ”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         ,“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           ,          ”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以李商隐的一句诗“                ”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      ”与“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                   为线索,用       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这首诗有浓重的      主义和      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       ,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       和诗歌的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       、       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拓展提升】 
一、群文阅读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思考与练笔:谈谈闻一多诗学的“三美”主张在《死水》诗中的体现。 
  
二、审美展现 
材料一: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是胡适先生的《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胡适1916年创作的一首新诗,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号,是《白话诗八首》的第一首,后收入诗集《尝试集》。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 
材料二: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材料三: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思考与练笔:你如何理解以上三则材料,请将你的思考和理解写出来,字数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