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分析诗歌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2、理解诗中反映出来的军旅生活的严酷和苦乐不均的现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组讨论,还原诗歌中的不同场景; 
2、通过赏析关键词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作者对边关士卒英雄气概的歌颂,对他们离家远戍、思家念亲的同情,以及对一些无能将领的抨击。 
【重点难点】 
1、重点:还原诗歌场景,分析诗中人物。 
2、难点:理解诗歌深刻而复杂的主旨。 
【教学方法】 
品读——提问——讨论——迁移拓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原古国就面临着四方外夷的不断侵扰,边关战事不断。一个个铁血男儿奔赴边关,一批批读书人弃笔从戎,投身疆场、立志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高适的《燕歌行》,跟着高适一起打开一幅边塞的画卷,感受一下大漠长河中不一样的男儿情怀。 
二、文本解读 
1、解读诗题 
“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这个曲调据说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都写妇女秋思,因此后人多学他用此曲调做闺怨诗。 
2、全班齐读课文 
3、学生分组讨论:本诗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刻画了哪些人物? 
明确画面: 
(1)出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2)战斗 
①敌军凶残 
 “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②将帅寻欢作乐 
“美人帐下犹歌舞” 
③ 将士顽强杀敌,战况惨烈 
“斗兵稀”“半死生”“杀气三时作阵云”“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④边塞环境艰苦 
“山川萧条极边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3)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4)结局(心愿) 
“至今犹忆李将军” 
明确人物: 
士兵(征人),将军,思妇,敌军。(主要人物:士兵) 
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些情感是如何统一到一起的? 
明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他们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无能将领的鄙弃,对良将的渴望。 
士兵有着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死节不顾。然而主将无能、草率轻敌,军中苦乐不均,导致士兵久战不归,沙场被围、九死一生,思家念亲的情绪无法排遣。 
三、拓展探究 
唐代和宋代都存在着频繁的边塞战争,边塞诗的主题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同样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漠风沙和旷日持久的战争,高适的《燕歌行》所展现出来的士兵风貌、情感基调,与范仲淹的《渔家傲》有什么区别?  
明确:高适《燕歌行》中的士兵是“悲壮”,而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士兵是“悲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更为恢弘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心,即使是反映士兵艰辛生活,唐代边塞诗的气势仍旧是雄健高昂,粗犷豪放尤有骨力的,这种昂扬的情调与唐代的国势相吻合;而宋朝以儒臣治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边防的虚弱,面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侵无法予以坚决反击,所以宋代的边塞诗词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悲凉、抑郁之感。 
四、课堂小结 
《燕歌行》中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燕歌行》的主体是一群征夫,来自荒村市井、小巷街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什么让这些平凡的士兵把生命交给战争的杀戮和硝烟,即使面对死亡,仍旧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奔向死亡之地的勇士们,为了所爱之人的生命,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性的自由,为了身为士兵的荣誉而战,归根到底,他们都是为了一份信仰而战。 
五、布置作业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完成练习。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描绘了什么情景?从手法上说,前三联的写景与尾联的抒情是什么关系?  
2、尾联“愿将”“直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燕歌行 
                   高适 
事:出征—战斗--被围--心愿 
人:士兵 将军 思妇 敌军 
情:歌颂 抨击 同情→慷慨悲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