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一个人 
一、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原名文濬,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州西乡黄潭源村。19岁入金陵大学读书。1914年赴美留学,1915年获伊利诺伊斯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回国后担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九一八事变后,曾在《申报》上相继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积极主张抗日救国。1935年,和沈钧儒、邹韬奋、马相伯等发起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又发起组织了国难教育社,拟定了《国难教育方案》,主张把生活教育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同年7月,他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赞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国民党联合红军共同抗日。这时期,他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还曾先后出访亚、非、欧、美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回国后在重庆北碚创办了育才学校和香港中华业余学校。1938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广西桂林成立,任理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倡导民主教育运动。1945年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创立了社会大学。他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敌视,被列入黑名单,但仍继续坚持战斗。1946年7月猝然病逝,终年55岁。他逝世后,毛泽东亲笔为他写下了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文本赏析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演说,一要“有话说”,即言之有物;二要“说得好”,即言之有序。《学做一个人》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简短的千字讲演中,把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整个的人”的抽象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而不是概念化的图解或高深莫测的玄谈,真正做到了既“有话说”,又“说得好”。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演讲者开门见山表明态度,接着通过设问,有意识地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听众的思想跟随演说者的逻辑思维步步深入:究竟哪些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一个“整个的人”又要具备哪些因素?演讲者紧紧抓住中学生极为关心、希望得到完美解答的问题,反复申述,逐层展开:“残废的”、“依靠他人的”、“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被他人买卖的”、“一身兼管数事的”人,都不是“完整的人”,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的人,才算是“整个的人”。陶行知这一番对人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谁都不会否认,也不能否认,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前提,成熟的世界观、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说清楚“整个的人”的内在含义后,演说者的思路再回到题目的“学”和“做”上,对二者的关系和它们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最后两个设问句给人启示,催人思索。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讲 
一、雨果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影响较大。路易•拿破仑时期,他因坚定地站在反对派一边而遭受迫害,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代表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等。 
二、巴尔扎克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尔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巴尔扎克的主要作品是由九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三、《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以2 400个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金钱支配整个社会生活的情景。尽管作者把革命前的贵族社会看作“模范社会”,将自己的“全部同情”倾注于贵族阶级,但他不得不看到贵族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逃避不了“注定要灭亡”的结局。他还看到自己“政治上的死对头”──共和党英雄们的远大未来,不加掩饰地赞赏他们。《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