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杨巴 
文/刘读新语 
教学目标: 
  1、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北京的人说话比较油滑,天津的人嘴特别会说,能把人哄得特别高兴;所以有这样一句俗话,“京油子,卫嘴子”。我们今天也来认识一位津门“好嘴”,名唤“杨巴”。 
二、说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在好嘴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要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李鸿章误把碎芝麻当黄土的危机。) 
三、读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在关键时刻,杨巴用一张好嘴,化解了一场危机。可是,我们也很快能够发现,这张巧嘴,只说了一段话。这一段话有这么大的威力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声音很洪亮。可是好像少了一些味儿。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我们先要了解合人物的身份,迅速看课文,勾画出描写杨巴身份职业的的词句。 
【读出身份职业】 
师:从这样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是能说会道的,专管外场照应的,市井阶层的茶汤伙计。那么,切合他这个身份,我们再来看他说的那一段话,你琢磨琢磨,哪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身份? 
(息怒、小人、饶了、痛改前非)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次读,读出了杨巴的市井身份。赏读人物语言,光读出身份可不够,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不能脱离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 
【读出性格特点】 
我们在课堂之初,已经概括了,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一场的危机。那么,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在众多天津小吃当中,府县道台为什么单单向李鸿章举荐了杨家茶汤? 
(黏软香甜、好吃无险) 
师:杨家茶汤制作得如此好吃,成为一绝,是谁的功劳? 
(杨七的手艺好) 
师:文章第几小节写到?(2、3、4)写了杨七的两手绝活,手艺精湛。 
既然主人公是杨巴,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杨七呢?可不可以删掉? 
(没有茶汤就没有危机,也就没有下文化解危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师:那么李鸿章看到好吃无险的杨家茶汤,是什么反应?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么?(大怒) 
    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忽的、顿起、啪的一声)这是正面描写。   吓懵了,侧面描写。 
师:我们从这些神态、动作描写,甚至拟声词,都可以看出,李中堂大怒了。我们能不能试试读一读?带着情绪,带着表情(眉毛、面上)动作(甩手),读出盛怒。 
师:可是这样盛怒凌人的李中堂后来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仍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心生喜欢)这个小伙子真是聪明伶俐,深得我心啊! 
师:李鸿章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还是因为杨巴所说的那一段话。 
那么,面对当时李中堂的盛怒,他是怎么想到那一段话的?我们看课文9到11小节。 
勾画出,他首先怎么想?接着如何想?再后来怎么想的? 
   (立时想到、左右为难、 矛盾、所以需要巧说;时间紧迫、顶要紧的、快说;李中堂盛怒、需要胆识、敢说。) 
Or:(读出当时的情况紧急,心理活动) 
师:从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第五小节: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师:我们再回到杨巴说的那一段话。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呢? 
(不知道,不爱吃) 
XX同学你来试试看。大家一齐读。 
师:这一次同学们把杨巴的随机应变、处变不惊的伶俐劲儿表现地非常精彩! 
   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杨巴说这一段话,你认为他的心情是如何的? 
(紧张害怕的、自责担心的,你来读读看,读出诚恳,轻声读。) 
师: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自鸣得意的,神气的。为什么这样觉得?你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读?读出神气,重音,上扬声调。 
师:好,我们来带着表情、带着动作,读一读。 
哭腔:紧张害怕,诚恳。轻声读。 
油腔:自信神气,镇定。重音、上扬声调。 
师:我们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还可以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评 
师:杨巴从此在天津威名大振。他的成名靠一张好嘴。让人不得不称奇。这样的杨巴你喜欢么?   虽然很喜欢,但你会不会尊敬这类人?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么?他的一些行为值得效仿么?我们再次跳读课文,勾画出你人物不值得效仿的词、句。 
(垂手而立、请好请赏、三次叩头、那一段话,揽错误) 
师:我们再来看看杨巴说的这一句话。“息怒”“不知道”“惹恼了”“饶了”。明自己没有错误,却要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有一些趋炎附势、圆滑世故。不太值得尊敬了。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材料。 
【PPT】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师:身份低微的杨巴,其实是没有地位的,在市井中的各种压力,造就了他圆滑世故的说话风格,他们是身怀绝技的“奇人”,他们生活在需要面对生存压力的“俗世”。这让我们读来,不禁有一种对杨巴生活状态的——【同情、无奈】。 
师:这是我们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 冯骥才先生,他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 
喜欢(奇人、立传) 
厌弃(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Or:这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生活在底层的杨巴,有喜欢、有厌弃、有无奈、有同情。其实在当时的天津,杨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正是当时的众生相,也是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本文的原因。 
【PPT】“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四、品 
师:作者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记录当时的民俗,完整地保存了天津语言特色的原汁原味,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儿”十足,我们来品一品。 
【PPT】 
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  嘛都吃过 
愈喝愈没味儿 /今儿 / 还冒热气儿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PPT】 
天津话特色: 
通俗易懂、天津方言、句式对称、四字词多、儿化音多 
五、  总结 
我们这节课,三读杨巴的一段话,读出身份职业,读出性格特征,也读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用“津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当时原生态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了天津市井的一位奇人,他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处变不惊,也有一种生活在俗世之中的圆滑世故,这让我们对他称奇的同时,也不禁有些许的同情、无奈。 
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自己独特的体会。我们可以多去关注我们生活中这样一些人物。 
六、作业 
1、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篇目:《苏七块》《张大力》《冯五爷》。 
2、辩题:当今社会还是奉行“口才为银、沉默是金”么?选择正方、反方,请你写一段辩论词。 
七、板书设计 
                       杨七      手艺  (铺垫) 
                 好 嘴 杨巴       敢说         随机应变 
                                  快说         处变不惊 
                                  巧说         人格扭曲 
  
                      俗世 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