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诗文阅读。(18分) 
(甲):《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能以径寸之木      乃记之而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珠可历历数也 
C.中轩敞者为舱       全石以为底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隶而从者 
6.     下列对丙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运用。 
B.   “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   全诗感情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A.   其两膝相比者                          B.居右者椎髻仰面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悄怆幽邃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A.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B.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3.甲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4. 请说说乙文第一段中的“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3分) 
                        
  
  
  
答案: 
5.B 
6. B  
7.A  
8.D, 
9.D 
10. C 
11.靠近,梳着椎形发髻,在空中,忧伤的样子 
5.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6.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7.     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